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国卫星应用规模化、产业化
群策群力 集智攻关
共同推动我国卫星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对协会的更名和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论坛,更多的希望听听专家们的意见。按照会议安排,就国防科工局在推动卫星应用产业方面的工作与大家交流。
1998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以来,非常关心和支持卫星应用工作。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院士在1998年就提出“把凯歌奏在应用上”,空间系统的发展要以应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原则指导下,2000年国防科工委启动了一批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示范项目,推广自主卫星应用工作。2005年启动了北斗二号卫星应用产业化专项工作。2007年国防科工委与发改委共同举办了民用航天第三次工作会暨卫星应用工作会,邀请了各有关部委、各省市的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办系统参加,共同研究推进卫星应用工作。会后,国防科工委与发改委联合发布了《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此卫星应用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改委每年安排经费推进卫星及应用的产业化工作。
国防科工局在组织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中,进一步加强了促进卫星应用的规模化、业务化应用的投入。启动了19个部委的行业应用示范、建立了9个地方数据应用中心、安排了两个区域产业示范,全面推动高分卫星应用的产业化相关工作。
同时,从“十一五”开始,国防科工局特别强调把卫星应用要走出象牙塔,从阳春白雪走到百姓人家。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论证年,我们启动了民用航天卫星应用规划的论证,研究推动卫星应用产业的观点和思路,研究促进规模化应用的政策意见,包括卫星应用技术的融合发展、创新商业模式等。
在“十三五”卫星应用规划思路论证中:坚持创新驱动和应用导向,坚持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推动卫星应用技术的融合发展,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出了5个重大发展方向:一是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目前北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遥感和通信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完善应用基础设施。例如遥感,看图说话的工作做的很多,定量化的应用推广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和国际产业化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包括场、站、网的建设,全球布站问题,都应当作为国家基础设施来考虑;三是加强卫星应用产业化的发展基础;四是提高国际化水平。现在卫星整星出口已经实现,卫星应用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仍有较大的空间;五是完善卫星应用体系,包括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
梳理了五个重点领域。一是构建卫星应急服务网络系统,二是提升行业应用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区域综合化应用,四是拓展大众消费市场,五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这其中有几个观点希望和大家探讨,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关于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包括一要强化扩大应用规模的政策导向作用,例如制定相关数据政策,有利于更多人参与、评价和使用卫星数据。一些数据执行免费分发政策,促进应用成果交流;二要制定卫星应用行业标准和规范。目前国内制定的标准多为国家级、行业级,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制定协会级标准,逐步形成共识。特别是直接和用户使用相关的标准,应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具备产业指导意义的,在进一步提升为行业级、国家级标准;三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会是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是市场和技术的桥梁,也是应用的孵化器,是产业的催化剂,特别要在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样,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构建一个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化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环境。
二是突出强调天地一体化创新。专家们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包括:一要开展体现我国自身特点的专用载荷研制,实施有效载荷专项工程,以应用为导向,建设好用的系统。目前国内可用的空间系统很多,构成了推动应用产业化的基础。但只有好用的系统才能在产业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二要构建面向业务服务的虚拟星座,它的效果可能比建设新的真实星座更重要。包括提高综合管控水平,发挥现有资源的综合效益;再有就是强调天地一体化的原始创新。建立和完善天地一体化论证和评估体系,这是保证空间系统发展的关键,推进实现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系统建设。
三是促进卫星应用的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目前无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自完全主创新的应用系统并不多。随着应用的推广发展,自主创新的系统将会成为主导。这方面专家们提出的观点包括:一要发展多星共用技术,实现系统可兼容、数据可比对、产品可同化、服务可持续;二要促进通信、导航、遥感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优势互补的系统。目前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星座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更容易促进融合;三要推进卫星应用与行业、区域主体业务的融合,否则难以创建业务服务的模式;四要推动卫星应用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卫星应用的创新和融合发展是带动进一步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四是要提高通信卫星的产业规模。一要加强空间资源的保护。国防科工局与无线电管理局联合成立包括民用通信卫星在内的空间资源研究机构,研究争取和保护卫星轨道频率资源;二要构建全球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利用出口卫星的联合运营、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开展商业合作,构建全球通信服务系统,搭建空间信息走廊;三要提高通信卫星服务能力。国防科工局已经组织完成了东方红三号B平台的研制,启动了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研制,支持企业开展全电推进平台研制,为提高我国通信卫星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四要拓展新型卫星通信业务。除了移动卫星,2013年我局支持启动了全Ka频段卫星,计划2016年发射。正在论证L频段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和DCS星座系统等。全球卫星Ka市场正在启动,市场潜力很大,我们有能力分一杯羹。建议各企业针对Ka应用全面启动产业化推广的准备工作;五要推动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网络的融合,这是扩展产业的重要方向。
五是提升遥感卫星的服务能力。一要建立空间信息资源的发布平台。2014年我们每季度发布了轨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和分发情况,推介典型的业务系统,让大家知道我们有多少资源可以用,谁在用,谁用的好。在今年马航失联事件中,我局组织国内遥感卫星实现了应急统一调度,加强了综合管控能力;二要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项工作就是要以三个国家卫星中心为核心,与行业应用中心、区域应用中心联合构成数据和应用的共享网络,让用户在任何一站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资源;三要提高应用水平,才能扩大应用领域;四要降低门槛,为普通大众服务。数据开源之后,企业要靠开展销售数据获取商业价值的机会越来越少,也激励更多的企业靠提供增值服务来生存,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卫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
六是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卫星应用进入行业及区域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相关设施和基础准备工作,加强应急基础研究和预测预报,强化快速处理、快速传输能力,形成遥感、通信、导航相结合面向应急任务的综合服务能力。
七是共同支持应用示范工作。要通过应用示范是卫星及应用服务得到行业、区域的认同,得到大家的支持。这个问题仅仅凭借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要形成类似于导航地图这样面向公众服务的多个商业平台,可运行、可发展。
八是通过国际合作扩大空间资源,扩大产业规模。首先可以利用出口的遥感和通信卫星组网提供服务。进而通过数据交换、全球布站等建立全球数据共享网。积极鼓励企业和专家利用卫星手段探索国际热点问题,创新商业模式,多树立一些卫星应用走出去的亮点。
十三五期间还有相当多卫星计划要实施,包括北斗全球系统、高分工程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是卫星应用发展的黄金期。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协会这个平台,碰撞思路,交流思想,多提建议和意见,共同促进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